“‘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就在不久前,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传来好消息。这已是殷墟第三次获得该项荣誉。
回望过去,殷墟考古始终是中华大地上最震撼人心的文明探索之一。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吴庆萍 摄
1928年,中国考古工作者首次在殷墟进行科学考古发掘,拉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告诉调研组,作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殷墟考古历经近百年依然风华正茂。
殷墟宫殿宗庙区内发现大型池苑遗址、大型夯土基址。殷墟内外的道路系统不断被揭示出来,多处铸铜、制骨、制玉、制陶等手工作坊实证甲骨文“百工”记载。
洹河以北发现的洹北商城遗址,填补了商代早期郑州商城与商代晚期殷墟之间的空白。殷墟遗址之外,辛店遗址、陶家营遗址等商代晚期族邑聚落和手工业作坊遗址先后被发现,它们拱卫在殷都的周围。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至今已发现大约15万片,4500多个单字。
设施完备的都城遗址、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区、围绕周边的族邑聚落、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古汉字……殷墟考古从聚落考古、甲骨学、手工业及社会面貌等方面,不断发现和挖掘着殷墟文化的内涵价值,一个持续了200多年的商代都城——“大邑商”逐渐清晰起来。
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对调研组说,依托殷墟宝贵文化遗产,他们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国内知名高校,充分发挥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师范学院等的文博研究优势,坚持多学科、跨领域、高水平、全方位推进殷墟及甲骨文研究,筹备建立并做大做强殷墟研究院,推动商文明研究作为重大专项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安阳建立勘探协作机制和考古发掘大地坐标体系,形成了殷墟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一张图。安阳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制订《殷墟考古工作计划》《殷墟考古研究重大科研课题清单》,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殷墟多学科综合研究,加快构建殷墟学学科体系。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院主编的《殷墟甲骨学大辞典》出版,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甲骨学词典。安阳师范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已完成“殷契文渊”数据平台3期建设,被业界称为甲骨学研究的里程碑,为甲骨学插上了数字化翅膀,实现了浩繁纷杂的甲骨文资料一键获取。
调研组了解到,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联合互联网公司开发的甲骨文全信息采集技术已取得突破,现在正向产品化迈进,这将有力推动甲骨文物数字化。据悉,甲骨文物数字化实现后,可利用人工智能图像技术进行自动缀合,进一步推动甲骨文研究,目前已成功缀合39组。
中国文字博物馆连续举办八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殷墟持续开展公共考古模式,面向全国招募考古志愿者;安阳市重奖甲骨文释读者,培养甲骨学硕士学位研究生……
“甲骨绝学迎来繁花似锦的春天。”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院长、甲骨文研究院院长郭旭东激动地说,“殷商文化兴盛于安阳,殷墟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大邑商’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