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 让文化潮起来
——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
博物馆就像穿越时空的宝库,珍贵的历史遗产在这里收纳和沉淀,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和科学的探索者。进入博物馆的人,都会开始一场与知识和美的邂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日益升温,越来越多博物馆通过创新策展、研发文创等方式,尝试将文物的深度、历史的厚度、文明的广度,转化为特色馆藏的辨识度、观展人群的参与度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连接度。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以此为契机,梳理总结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独特创作理念、全新呈现方式、唯美画面内容,探讨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潮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与传统文化同频共振,探索文化之美
多年来,河南卫视从深耕河南特色文化资源起步,广泛涉猎戏曲、武术、收藏等各个领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下了不少“笨功夫”,也是与博物馆合作最多的电视台之一。从《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到《汉字英雄》《成语英雄》,直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才实现了更深、更广层次的传播“出圈”。
泱泱华夏,万古江河。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气神,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栏目以“收藏”为主题,就像是常年活跃在电视屏幕上的“博物馆”。 2019年10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华豫之门》走进博物馆直播,并以夏文化为背景制作二里头文化特别节目;同年11月,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华豫之门》在中国文字博物馆进行了关于文字历史的直播活动;2020年,《华豫之门》重磅推出“沿黄九省赛宝大会”特别节目,与黄河博物馆联合举办了“黄河流域民间珍宝展”……此外,河南广播电视台文物宝库频道在历年国际博物馆日都进行了相关节目制作及活动策划:直播探馆安阳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制作全国博物馆馆长访谈系列——博物馆的力量;“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之走进郏县,直击郏县北大街古墓群文物精品展等。
正是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的同频共振,河南卫视才有信心和勇气在文化节目方面进行更多的磨砺和探索。比如《闪耀吧!中华文明》以纪实文化探索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节目以考古现场、国家级博物馆、历史遗迹为依托,以考古人员、文博历史专家、博物馆馆长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支撑,加入真人秀元素,增强了观众的现场感和代入感。观众跟随学者的思想轨迹,了解考古遗迹背后的文化和故事,以一件文物、一场事件、一个历史时刻作为切入点,引发对该领域“文明源起、赓续传承、后世影响”的“蝴蝶效应”叙事,用“探源”的方式找到文明进程中一个个高光时刻与当代的连通点,从而找到“有那天方有今日”的时代答案。最后用现代的文艺形式歌颂探源、致敬中华文明,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此外,武术《少林·功夫》取材于登封少林寺壁画。该节目采用复活少林寺壁画的形式,结合XR(扩展现实)技术,呈现舞者进入壁画世界并与武僧过招的精彩画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众多文物出演“中国节日”,彰显优秀传统文化非凡魅力
近年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全新的表现视角、独特的节目创作、唯美的画面内容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国之美、文化之美,也再次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
2021年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播出后,河南博物院中的唐俑成为当年度十大现象级IP之一,掀起了全国打卡河南博物院的浪潮。《唐宫夜宴》取材于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一组13件,包括8件乐俑和5件舞俑,现存于河南博物院。该舞蹈通过活化了14名丰腴又灵动的唐朝少女们(唐俑)作为夜宴的乐师,从筹备、妆容整理到赴夜宴演奏的过程,她们在一颦一笑中生动地展现了唐朝独有的美学风范。
《唐宫夜宴》中“红、绿、黄”配色的服装造型引人注目,其色彩元素灵感来自唐三彩。这种色彩搭配也是中国经典美学和东方审美的缩影。电视节目又运用5G+AR技术,加入了水墨画、国宝等特效,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搬上舞台,将《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捣练图》《明皇幸蜀图》等传世名画还原为《唐宫夜宴》的叙事背景,将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制造出了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真正让文物活了起来。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之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同行加入以文艺节目焕发传统文化新生机的创作。
紧接着制作上线的2021《元宵奇妙夜》创造性地将文艺晚会的主场景从演播厅搬到了博物馆内,唐俑们以鲜活灵动的姿态走向了现代的河南和祖国各地。伴随着悠扬的骨笛声,暗夜的河南博物院内,唐代仕女俑“活”了过来,开始一场奇妙的现代穿越之旅。贾湖骨笛、莲鹤方壶、武曌金简、四神云气图壁画……唐宫小姐姐们在博物馆内穿梭,在一件件文物的引领下,走向洛阳应天门、洛阳明堂、登封“天地之中”观星台、郑州CBD等中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而“文物互动”也是这趟旅程中亮眼的一笔,莲鹤方壶上的鹤从博物馆飞出,串联进入歌曲《莲鹤方壶》;彩绘幞头胡俑面对唐宫小姐姐们的出游邀请,用河南方言幽默回应“我还上班嘞呀”。《元宵奇妙夜》整体以穿越时空、次元交汇为时间轴,将河南历史文化中的元素与歌舞、戏曲、武术等艺术表演结合起来,采用“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手法,使得这场博物馆探险之旅真正将庄严肃静的博物馆和无言沉默的国宝文物变得活泼有趣,展现河南的文化底蕴厚度,文化创新力度,文化建设成就,让海内外观众感受到了河南的文化魅力。
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中,走出一条别开生面的道路,也成为河南卫视后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开端。
在2022年推出的《七夕奇妙游》中,唐俑的脚步又从盛唐走向了更遥远的年代。舞蹈《今又鸮声起》以1976年考古专家郑振香面对鸮鸟文物上的铭文“妇好”为引子,围绕妇好这一安阳元素,以一场考古发掘为切入点,以甲骨文为符号线索,采用影视技术,让舞者在巨大的妇好鸮尊之上翩翩起舞,展现商王武丁与妇好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塑造出妇好掌祭祀、管政事、理兵戎的巾帼英姿。节目的开头和结尾再现了考古学家郑振香发掘妇好墓的场景,舞蹈演员蒋林蓉一人分饰两角,同时出演妇好和郑振香,让处在不同时代的优秀女性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正如节目中说的那样“用文物去还原那些隐匿的细节,向世人讲述历史长河里的那些故事”,郑振香通过文物的发掘唤醒了沉睡3000多年的女战神,如今我们通过艺术演绎的手法,让大众看到博物馆里的文物与时代、与生活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结,让人们感受到文物的时代价值,让文物活起来,让精神传承下去。
舞蹈《今又鸮声起》
此外,2021年《端午奇妙游》中的水下舞蹈《洛神水赋》由表演者化身“洛神”绝美登场,在水中翩翩起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水随舞动,衣袂蹁跹,再现了《洛神赋图》。
2021年《七夕奇妙游》舞蹈《龙门金刚》实景拍摄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舞蹈配合着悠扬的乐曲,“伎乐天”身环飘逸的彩带,在石窟之内凌空飞舞,婀娜柔美的身姿让人看得如痴如醉。同时,面相威严的“金刚护法”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舞动,与“伎乐天”形成了刚柔并济的呼应,显示出孔武有力的美感。
2022年《元宵奇妙游》舞蹈《五星出东方》构想和题材来源于在古丝绸之路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演员们着汉代曲裾,翩然起舞,尽显古朴韵味。它将一个汉代织锦护臂的故事,置身于“金木水火土五星汇聚”的天文奇观下,将珍贵文物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在舞台上鲜活地展示出来。
2022年《中秋奇妙游》舞蹈《思钧如见君》取材于河南省禹州市特产钧瓷。主创团队以泥窑变万彩的烧制过程为主线,将烧窑过程融入舞蹈,用“走泥、窑变、万彩”三个篇章,讲述在中秋月圆夜钧瓷匠人与恋人相识、相知、相思的缠绵故事,通过舞蹈语言与画面色彩,演绎钧瓷大美窑变,给予人们关于钧瓷最直观的视觉张力和情感冲击。
2022年《重阳奇妙游》由舞蹈演员化身“石窟造像”飞天演绎舞蹈《云窟万象》,主要取材于大同市云冈石窟,借助实景与科技手段的融合,通过艺术化、影像化的方式解构、呈现中国石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艺术。
舞蹈《云窟万象》
这些充满视觉奇观,带给观众震撼感受的节目,让博物馆典藏走入千家万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破圈”传播。
科技+创意,助力文化IP产业化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通过科技赋能、审美升维,以更广阔的视角,打造传统文化的奇观视效,助力文化IP产业化,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河南卫视的传统文化栏目矩阵也在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
文创产品是近年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文物故事的重要载体。2021年,河南卫视依靠当地丰富文旅文创等资源加持,盘活传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衍生出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三大IP形象,开发了一次性防护口罩、保温杯、异形抱枕、盲盒等具有创意的文创产品。
2022年河南春晚开场,卡通版唐小妹在飘舞的红绸中旋转出场,转出“真人版”唐小妹、金刚、洛神……创意的不仅有节目,还有对“唐宫”等系列IP的持续延展。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人气颇高的唐小妹、金刚等形象代替主持人串联全场,卡通伴着真人,整场节目趣味倍增。近年来,河南卫视孵化了很多IP形象,在春晚中将系列形象同动漫等结合,是河南卫视探索文化内容与文创开发结合的一次探索性答卷。
节目《黄河泥娃》中,主创团队找到郑州用黄河泥捏泥娃的非遗传承人,并通过现代技术把这些泥娃活化为一群可爱的小孩子。主创团队在策划节目的同时便考虑把这些黄河泥娃做成文创产品和网络表情包,让这些文化IP更深入地弘扬传播黄河文化。
2023年河南春晚的“Nice兔”调皮可爱,它不仅身披祥云,还有青龙、白泽、航天员三种不同装扮,每一个都寓意着新年美好的祝福。为了将“Nice兔”这份美好的祝福传递,万事利丝绸与河南卫视“唐宫文创”在文创IP产业化领域进行跨界合作,通过科技、创意的赋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美”起来,助力文化IP产业化。
科技加持、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给文艺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层出不穷、频繁迭代的新技术把人们头脑中的想象变成了现实,我们有责任和使命让人们看到这些在无尽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
未来,河南卫视将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一,以“中国节日”品牌战略为抓手,打造“中国节气”“中国发明”“中国家宴”“中国好艺术”“中国功夫”等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其二,以“文化”为中心,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不断拓展文化之外延,打造以“文化+科技”“文化+博物馆”“文化+教育”为代表的“文化+N”内容矩阵,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明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弘扬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其三,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其四,坚持守正创新,继续用心、用情、用功探索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世界化传播,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者:王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