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
旅游资讯
户外乐园
   
大美中原
文博文创

扫一扫切换

手机版本

特色景区
美食河南
酒店民宿
乡村振兴
旅游攻略
城市更新
文旅河南
   
灵宝刺绣:非遗“针”功夫 指尖“绣”传奇
来源:三门峡日报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3-09-13 | 182 浏览量 | 分享到:
图片
王淑娴正在精心刺绣。资料图
  近日,非遗灵宝刺绣市级传承人王淑娴耗时两个月完成一幅中型刺绣“鱼戏莲”,绣工精巧,色彩雅洁,寓意吉祥福瑞,颇具豫西风情,被三门峡市文化馆送往郑州展览。
  灵宝刺绣俗称“扎花”,工艺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的虢国宫廷,就已经能够使用连环针法绣出龙凤图纹,史称虢绣。到了宋朝,虢绣技艺走出宫廷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份珍宝。2012年,灵宝刺绣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如今,在灵宝各地的传统集会上,刺绣被面、肚兜、窗帘等精美的手工艺品颇受群众欢迎。
  内容丰富技艺精湛
  灵宝市文化馆馆长李艳娜介绍,灵宝民间刺绣的图案纹样十分丰富,大都取喜庆、吉利之意,或是通过字音相同的“谐音”,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渗透着豫西地区的民间风情,如“莲生贵子”“喜鹊登梅”“麒麟送子”“鸳鸯戏水”“并蒂莲花”“鲤鱼穿莲”“百鸟朝凤”“石磙绣球”“凤戏牡丹”等。
  灵宝刺绣代表性针法“拉锁子”“辫子绣”和“打子绣”等独具特色,是其他地方刺绣所没有的。除此之外,经常使用的针法还有“包针绣”“纳纱绣”“平针”“盘金”“补绣”等传统技法,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绷花”和“补绣”技法。绷花,是以针引单线,寥寥数针做放射状,绣出生动的花朵,虽属辅助技法,却在绣品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技法,一般多用在布制的玩具上,如在威严的老虎额头上和两肋处各绷一朵小花,使其凶猛中显出几分憨态,十分逗人喜爱。”王淑娴表示,“补绣”在绣品中运用更为广泛,其特点是能使绣出的物品产生一种浮雕的效果。
  王淑娴介绍,灵宝刺绣工艺针法丰富,变幻无穷,绣工精巧,绣技要求很高,简单点的挂件装饰品需要一两天时间绣制成,复杂的刺绣作品要花费几个月,有的甚至一两年时间才能完成。
  延绵传续发展创新
  在河南的民间刺绣中,豫西地区灵宝的民间刺绣十分突出。灵宝妇女心灵手巧,刺绣手艺和剪纸的技能往往是“母女相传,代代传承”。王淑娴便是传承了婆婆、姥姥、太姥姥几代人的指尖技艺,如今,她的儿媳、孙女也跟着她学刺绣。
  灵宝刺绣历经延绵传续并不断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其内容多属生活实用型。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以妇女、儿童为主),都以刺绣加以装饰。如衣服的袖口、衣领、裙边,以及围裙、窗帘、被面、童帽、手帕、袜底等物品,都被各种不同寓意的吉祥纹样所装饰,表现出妇女们对亲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灵宝市又是戏曲艺术之乡,各种民间戏曲如“道情”“河南梆子”“皮影戏”等深受群众所喜爱。因此,民间戏曲、皮影艺术中故事情节、服装、色彩和人物造型,都被直接或间接地移植到民间绣品中,不断丰富灵宝刺绣内容。
  目前,灵宝刺绣代表人物有李雪层、孟富彩、王淑娴、张会琳等。拿王淑娴来说,她多年来在不断继承和发展虢绣的基础上,汲取其他艺术精华,并结合本地独特的自然风光、民间习俗、风土人情以及深厚的黄帝文化、老子文化、民间传说等地域文化,同时紧扣时代主题,不断拓展丰富虢绣的表现内容,创新虢绣的表现形式,不断增强刺绣作品的艺术效果,相继创作出《九龙图》《东北虎》《五子拜寿》等优秀作品。
  焕发生机“绣”出未来
  “灵宝刺绣近年来发展得不错,许多传承人绣制的刺绣工艺品款式多样,做工精良,受到老百姓热捧,实现了就地创业、在家就业,这项指尖技艺逐步转化为‘指尖经济’。”李艳娜说。
  随着灵宝刺绣传承人对绣品的不断创新,他们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购买。近年来,传承人探索出一条“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他们不仅会在传统农村集会上售卖各类绣品,也会在淘宝、抖音等线上平台进行宣传推销,销量可观。
  “中老年人喜爱颜色鲜艳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年轻人则喜爱淡雅、图案时尚的刺绣作品,我们会有针对性地进行绣制,让作品受到更多人喜欢。”王淑娴表示,如今,她的刺绣作品每幅根据尺寸大小,售卖价格在1000至8000元左右,年收入可达10万余元。
  “我们也会给销售绣品的刺绣传承人推荐一些官方线上平台,如‘非遗大街’等。”李艳娜表示,各个传承人的作品都在灵宝市文化馆里展览过,馆内工作人员专门制作了传承人联系方式二维码,方便来参观的群众联系购买绣品。
  一针一线传承中华文化。灵宝刺绣传承人群体正在通过不断努力,使更多人了解并热爱这项民间非遗技艺,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来传承弘扬这项民间艺术。记者 单义杰